傳統軟體設計歷來以「人類易於理解、維護與協作」為最高宗旨,從程式風格、模組劃分到抽象封裝、註解規範都是為了讓開發者團隊能順暢接手與延續。然而,隨著生成式AI加入軟體生產主流程,這套標準正迎來重塑與革新。「AI優化設計邏輯」要求我們從底層開始檢視、調整架構設計,讓代碼、流程與資料結構變得更加有利於AI解析、生成與持續自我優化。
本章將系統梳理「為AI最佳化」的設計準則,深入解析其對現行軟體工程、協作流程層層帶來的新影響與最佳實踐。
1. 人類中心設計特色
◦ 為方便個人/團隊理解,經常導入層層抽象。
◦ 極度強調模組邊界、多維OOP、設計樣式與標準介面。
◦ 充足註解與格式統一以降低新進團隊的學習曲線。
◦ 多Repo、分布式協作,注重權責分明與資訊隱藏。
◦ 需求與規格強制化,定期文件審查、需求凍結。
2. AI最佳化設計特色
◦ 結構扁平、邏輯集中,呈現最直接的業務行為流程。
◦ 選擇利於AI分析的數據結構(如簡單樹、清晰資料流)。
◦ 建議大幅減少過度的抽象層級、繼承體系與過度封裝。
◦ 檔案與代碼高度集中(Monorepo),使AI能一舉概覽上下文。
◦ 強調上下文參數明確性,減少隱性狀態導致的理解落差。
◦ 需求隨時能用自然語言重述、Eval機制立即驗證,鼓勵高頻疊代。
1. 邏輯集中與去模組化傾向
◦ 將關鍵業務邏輯集中於Domain Service等少數層級,避免過度抽模以致AI難獲全圖。
◦ 減少大量小模組、介面與抽象工廠等傳統「為團隊協作」的人工封裝。
2. 資訊透明與扁平資料結構
◦ 優先採用AI易於處理與搜尋的資料結構,減少巢狀、多態或依賴高度動態型態的設計。
◦ 例如:將狀態資料由分別儲於多個類別,改為表格/字典/配置檔集中清晰分類。
3. 單一儲存庫(Monorepo)策略
◦ 以一個大型專案儲存庫涵蓋所有業務模組、資料、文件、API。
◦ AI能完整分析變更紀錄、依賴關係、跨域邏輯,便於全盤重構與批量生成自動化。
4. 上下文完整傳遞與顯式參數
◦ 不再倚重隱性依賴、全域單例或懶語法;所有參數狀態均由函數、模組明確傳遞。
◦ 有利於AI追蹤每個任務來源與影響,降低推理誤差。
5. 函數式設計趨勢
◦ 推崇純函數、去副作用的程式邏輯,有利於AI直接建模與預測。
◦ 避免複雜的物件聚合、狀態機設計,讓邏輯更「展開」、直觀。
6. Eval驅動的需求與品質驗證
◦ 任何新功能皆可用自然語言描述需求,AI自動生成「評估腳本」與測試用例。
◦ 系統與用戶回饋可被量化指標驅動,快速識別回路、缺陷與優化方向。
1. AI導引下的架構演進
◦ 當Perplexity.ai或類似平台協助團隊設定AIware專案,系統會自動分析現有程式的結構與複雜度,建議簡化模組、展平邏輯。
◦ 依據使用頻率、依賴度,重新組織資料表與API階層,提供利於AI訓練的大資料上下文。
2. 需求自動分解與程式生成
◦ 產品經理可用自然語言下達高階任務,AI智慧拆分、用模板與資料驅動畫出最適合的代碼骨架,直接生成View-Service-Model的三層結構雛型。
◦ AI於生成時自動推薦上下游API整合點與資料結構格式,省略複雜設計文件溝通。
3. 即時自動化測試與品質調整
◦ 系統能自動生成與API、業務規則一致的自動化測試案例。
◦ 當功能疊代時,AI即時追溯代碼影響範圍,標記需測範圍並觸發Eval腳本。
• 團隊協作的新典範
在AIware開發平台(如Perplexity.ai)中,全團隊核心知識、代碼與API皆集中儲存,AI自動彙整版本演進脈絡,人人可查詢、試算與追蹤。團隊協作由分工走向共創,非技術人員參與度明顯提升。
• 軟體生產鏈高頻疊代
Eval閉環機制讓上線後任何用戶反饋立即進入AI分析、優化與再推理。軟體開發逐漸轉為持續即時調整,徹底擺脫過往「需求文檔—開發—測試/上線」的線性流程。
1. 工程師適應難度
◦ 資深開發者需調整降抽象、化繁為簡的設計思路。
◦ 要習慣用自然語言描述需求、接納AI生成的程式結構。
2. AI可解釋性的取捨
◦ 邏輯扁平有利AI效率提升,但對人類審核可能略失去長年累積的微妙結構設計審美。
◦ 需建立全新代碼Review與溯源標準,兼顧AI可優化性與人類風險審核。
3. 安全與可靠性新挑戰
◦ 高頻疊代下需防範AI生成bug或引入不可預見安全風險。
◦ 需結合人機雙重審查、新型權限控管與持續自動化測試。
• 軟體即知識的全自動流通
◦ 隨著本地跨模擬器、雲端AI推理平臺日益普及,未來軟體將由需求→設計→生成→測試→優化全鏈條自動化。
• 人機共創的協作模式
◦ 工程師、產品經理、AI「三方共構」的研發流程將成主流,促成不同專業背景者直接利用AI平台參與開發、驗證與疊代。
AI優化設計邏輯標誌著一場開發邏輯、架構與協作心態的全方位革命。擁抱此趨勢,組織與個人才能在軟體產業下個十年穩佔先機;善用Perplexity.ai等新世代AIware協作平台,更能讓知識、流程與創新力實現指數式提昇。
Python 程式範例:AI可理解的代碼生成
本例展示一種簡化、多用途的業務邏輯生成方式,闡述如何撰寫利於AI理解、重用的架構雛型:
python
# AIware 優化:單一資料結構集中全部狀態
state = {
"user": None,
"login_status": False
}
def register(user_data):
# 儲存新用戶
state["user"] = user_data
return "註冊成功"
def login(username, password):
if state["user"] and state["user"]["username"] == username and state["user"]["password"] == password:
state["login_status"] = True
return "登入成功"
return "登入失敗"
# 明確參數與結果傳遞,無隱性依賴,易於AI生成與推理
user = {"username": "alice", "password": "mypwd123"}
register(user)
print(login("alice", "mypwd123"))
說明:上述程式著重全局結構平坦、狀態資料集中,無過度封裝與抽象,流程一目了然,人機皆可輕鬆讀取、驗證與自動修正,是典型AI優化設計邏輯實踐範例。